音乐

美丽的稻穗 —— BaLiwakes的乡愁

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啊,可是为何仍然如此思念故乡?—— 1910年,陆森宝出生于台湾卑南族的南王部落,族名是巴利瓦克斯(Baliwakes),意为旋风。但他还有另一个名字:森保一郎。

BaLiwakes

专辑豆瓣地址

<iframe frameborder="no" border="0" marginwidth="0" marginheight="0" width=330 height=86 src="http://music.163.com/outchain/player?type=2&id=369202&auto=0&height=66"></iframe>

最近在看马世芳主持的《听说》,一档关于台湾音乐的节目。但音乐只是引子,真正的主题是创作音乐的人,以及他们见证的时代变迁。前三集都很精彩,但最震撼的是昨天刚看完的第四集《美丽的稻穗》。不同于第一集中人人都听过的那首《橄榄树》,《美丽的稻穗》并非流行音乐,再加上以卑南族语演唱,以至影响了它的传播,所以在大陆知名度并不高。但机缘巧合,2011年时因为电影《赛德克巴莱》,我曾有一个阶段对台湾原住民音乐很感兴趣,在找来听的民歌中,《美丽的稻穗》就因为优美的旋律让我记忆犹新。

歌词翻译成中文,大意如下:

田里的水稻成熟了待收啊,愿以丰收的歌声报信给远方的弟兄。

田里的凤梨成熟了待收啊,愿以丰收的歌声报信给远方的弟兄。

看上去只是乡间生活的感慨,但表面简单的歌词,背后却是另一个如《赛德克巴莱》般的故事,虽然没有戏剧化的悲壮,却投映着许多文化少数族群共同的辛酸。

这首歌的创作者陆森宝,族名是巴利瓦克斯(Bliwakes),意为“旋风”。但他还有另一个名字:“森保一郎”。1910年,他出生于台湾卑南族的南王部落,当时台湾正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,基于当时日本的民族政策,学校的教育皆以日语进行,因此和当时的很多人一样,日语成为了巴利瓦克斯的第二语言,“森保一郎”也成为了他公开的名字。

森保一郎的结婚照

森保一郎的结婚照[图片来自《听说》]

少年时期的森保一郎非常聪明勤奋,凭优异的成绩考入台南师范学校,成为了那里第一位原住民学生。自那时开始,他的音乐天赋逐渐得以表现,在刚刚接触钢琴一年后,就夺得了全校钢琴比赛冠军,甚至还曾作为全台湾中学生的代表,演奏钢琴迎接天皇弟弟的访问。毕业后,他回到了台东,以教书为业,负责自己所擅长的音乐和体育课程。

陆森宝与夫人

陆森宝与夫人[图片来自《听说》]

教师森保一郎的生活,似乎可以平静的过下去了,但是1945年,日本战败,台湾的管理权,忽然由日本人手中转到了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人手中。于是,35岁的“森保一郎”从此成为了“陆森宝”。虽然名字换成了中文,但在被迫接受了一个异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后,还要再重新接受第二个,心理上的冲击比改一个名字难得多。何况还要目睹本民族的文化在时代的冲击下逐渐湮没。所以1949年,厌倦了世事变迁的陆森宝退休回到了故乡,从此在务农之余,开始潜心民族文化的整理,尤其专注于卑南语民歌的创作。

《美丽的稻穗》就是他退休返乡后的代表作之一。最初使它得到传唱的,是台湾著名的音乐人胡德夫。但胡德夫起初以为它是一首世代传唱的古曲,直到后来回家乡整理背景资料,才知道了它原来并不古老,而是由陆森宝创作于1958年,歌词的寓意也不是感慨丰收那么简单。

其实,1958年8月23日发生了一件大事,那就是“炮击金门”事件。如果不是因为马世芳在节目中提及,我恐怕永远搞不清楚它发生在哪一年,也不知道这次事件原来如此深的牵连到许多普通人的生活。当时为应对战争局面,国民党军方征集了许多年轻劳力前往金门前线,包括不少卑南族南王部落的原住民。可当时正值秋收,田野中的作物都已经成熟了,却因为劳力短缺无法及时收割。这首《美丽的稻穗》,就是陆森宝在这样的情形下创作的。

现在再回头看一看这简单的歌词吧。同样是这片土地,曾经的他们只需要讲自己的语言,守护自己的文化,可是日本人来了,无力抵抗的他们被迫接受日本的教育,甚至作为士兵与中国人作战。随后,日本战败,国民党的军队来了,于是他们又要学习中文,去做国民党的军人,向共产党作战。那么,如果共产党来了,他们又要成为谁,向谁作战?田野里的水稻丰收了,如今的他们却不能及时为自己收割,留在家乡的人们该怎么办呢?这丰收来得多么不合时宜。

和其它地方不同,对于台湾,我最感兴趣的并非自然风景,而是那里的原住民文化。并不是因为在那里少数族群的文化比大陆更独特,而是因为他们表现得更自信、更独立,既能融入主流,也可以实现对传统的守护和重塑。整个社会也因为有他们的存在,显得更丰富,更有生机,而不是越来越紧张对立。虽然也经历过几乎被同化的危机,但他们不仅跨过去了,还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。

之前在藏区旅行时,也曾经许多次被藏族的民歌震撼,他们还曾给我放过一位歌手的MV,歌中唱到漂泊在异乡的无助和对家乡的思念,词写得非常美,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主流媒体上听到的却总是“列车开到我家乡”?修高铁是好事,但能不能自由自在的讲点儿别的,讲讲属于本民族的心声和记忆,哪怕是迷茫、悲愤、反抗,就像我曾在那里听他们诉说过的一样。 如果能够自由的表达,内心的淤积是否也不至于一触即爆?许多争执,起初都不过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同,这些原本可以通过文化上的自由表达实现,有些人却因为太害怕而宁肯选择武力。结果许多明明渴望善待彼此的人们,反而被卷到了冲突的最前线。

陆森宝传记封面

陆森宝传记豆瓣地址

“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啊,可是为何仍然如此思念故乡?”《美丽的稻穗》演唱者陈建年曾经这样感慨,他是陆森宝的外孙,1999年凭借专辑《海洋》夺得台湾金曲奖最佳男歌手。虽然胡德夫演唱的版本也很动听,但我还是觉得陈建年的唱法更质朴,也更有原住民的韵味。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,可以去听一下收录了这首歌的专辑《BaLiwakes》,介绍参见豆瓣地址

</embed>

完整专辑试听地址

这张专辑收录了陆森宝生前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每首都很动听,而且通过这些歌,也可以勾勒出他作为一名原住民音乐家与基督徒的一生。虽然我并非基督徒,但专辑中那首《耶稣基督》写的太柔美了,伟大的作品常常是经由虔诚的信仰创造。而那首《再见大家》中,除了汉语的“再见”,也包括了日语的“sayonara”,从中也隐约流露出了他内心的起伏吧。

如果听完这张专辑后想了解更多,可以关注一下专注于原住民音乐的厂牌“角头音乐”。2011年角头15周年,虾米网曾经推出过一个纪念专版,我当年就是通过那里了解到台湾原住民音乐的,这个页面目前仍在,可以通过这个地址去访问。

或者也可以去看一下那部原住民音乐舞台剧《很久没敬我了你》 土豆网可以找到视频,不过效果并不好,最好去下载高清来看。情节设定有点儿台湾小清新,但集中了许多优秀的原住民歌手,演唱的歌曲包括古曲与当代的创作,是非常精彩的演绎。


最后吐个槽,优酷网《听说》第四集的标题竟然是“台湾曲神折服日本皇族”

我真的跟这位编辑看的是同一个节目吗? -_-

更多音乐

评论 & 留言